聊一聊你不知道的P2P暴雷史
聊一聊你不知道的P2P暴雷史
近几年,P2P这个词时常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头版,骂者众多,赞者甚少,具体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小编也不在赘述。但是,各位看客骂也好,赞也好,又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P2P这个词呢?在此,本着科普的原则,小编就和大家从头到尾认真的聊一聊,当然也会为近几年频繁暴雷的平台给各位讨个说法。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lending(或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ITFIN)产品的一种。
那么P2P正式进入中国,最早的应该是在2006年5月的宜人贷,目前该平台已在美国上市,也是当前行业里发展的比较好的几家之一。但是行业真正发展起来,应该是从2008年往后才开始。在最初P2P进入中国的时候,和现在恰恰相反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新鲜事物。其受欢迎程度堪比现在受唾弃程度。在A股市场1989年成立的多伦股份,为了能蹭上一波热度,悍然在2015年5月10日晚更名成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所以在当时它的热度大家可想而知了。
截止2015年中旬这家上市公司改名的时候,中国已从鲜有涉及到疯狂爆发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底,中国的P2P平台数量已然超过7000家。从2008年开始逐渐发展,到2015年不过7年时间,几乎以每年一千家的速度在发展,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伴随着飞速发展,迎面而来的必然是乱象丛生。这和生物入侵一个道理,任何事物到了野蛮生长的地步,都会弊大于利。也就是从2015年开始,P2P暴雷事件开始频繁发生,第一家大平台的正式暴雷,非当时火爆一时的E租宝莫属了。2015年末,E租宝的暴雷掀起了整个行业暴雷的序幕。演出,才刚刚开始。
我们前面说过,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的缩写,即个人对个人的点对点借贷。这种金融模式讲实话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他通过将闲散资金真正利用到实处,既为投资人获取了利益,又为借款人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是,对于新生事物的发展毕竟是监管不到位的,因为在早期的发展阶段,所有的P2P平台采用的都是超级债权人的模式。即平台老总作为债务人,将自己手中所有款项放款给借款人,然后又作为债务人,和所有投资人签订借款协议,具体模式如下:
但是这种模式有个致命缺点,就是所有的钱都需要经过平台老板这个超级中间人。一旦这个中间人有任何问题,整个交易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这个漏洞催生了前期的一大批跑路潮,平台老板见钱多到足够了,直接就携款跑路。这是在2015年早期到2016年期间很多平台跑路的共同特征。
针对上面这种漏洞,国家在2016年也是做出了一些应对措施,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等联合印发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暂行管理办法》,作为中国第一部网贷行业正式的管理条文。标志着网贷行业正式进入国家监管的眼睛里。此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超级债权人模式的非法性质,将平台彻底定位为信息中介机构,严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到此,由汇中网创立的直接对接模式开始正式走上台面。
所谓直接对接,就是平台作为信息中介,为借款人寻找出借人,为出借人寻找借款人,将双方撮合出借,然后让双方资金通过监管银行直接对接,平台不碰出资金,只是在双方交易成功之后收取信息费。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平台能够碰到资金然后卷款跑路的问题。这种模式也是符合当时监管的政策的,所以,在2016年8月24日之后,所有平台开始朝着这个方向转变。另外,在出台的监管办法中,有一条也十分重要,就是监管机构要求网贷就是应该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明确了所有线下模式的不合理性。这一条也可以看出来国家的态度,所有的数据在网络上都是可以查询并且方便监管的,这也是为以后的监管铺路了。
但是令监管层没有想到的是,在当时活跃的那么多平台中,很多平台的数据和资产质量是上不了台面的,或者说,有一些过分的根本没有资产可言,就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什么时候还不起了,平台就倒闭了。这一要求所有平台全部在互联网上运行,又催生了一波暴雷潮。不过这个阶段大多都是庞氏骗局出局,和直接的诈骗是没有半点差异的,所以也不在过多赘述。
于是在这一波出清后,时间就来到了2017年中旬,剩下的应该就是一些有真实资产、并且资产质量还不错、有实力的平台了吧。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就是企业贷款的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P2P的英文是peer to peer,即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贷。主体应该是个人。这一点国外的P2P平台lending club等坚持的就比较好。个人对个人的小额借贷,由于金额比较小,违约成本高,相对的违约率就会比较低。打个比方,A客户出借10万块,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打散出借,比如平均借给10个人,每个人就借到1万块,然后10个人又来自全国互相不同的10个地方。一旦违约,平台协助出借人起诉,1万块还是比较好追回的。毕竟,因为1万块不还被起诉成老赖,还是很不值得的,而且未来由于金额小,执行回来的概率也比较大。但是,到了中国这个P2P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很多平台开始将P2P后面这个peer解释成个体,或者直观点说就是企业,也就是有了个人对企业的借款。但是这种一般在我们的研究里是把它列为P2B的,即peer to business。但是因为无论是很多平台,还是在国家16年的暂行管理办法中,都没有单独罗列出来,所以我们也暂且把它归为P2P里头。
当时很多平台热衷于企业贷款,甚至好多平台专门就做企业贷款,因为企业贷款获取资产容易,需要借款的企业多,另外,一些知名的企业也比较吸引投资者,利率还比个人贷款要高,所以以红岭创投为首的很多平台就一直在做。但是,企业贷款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前面是一个人平均借给好多人,额度小,起诉后好回收,但是企业贷款的话是好多人借给一个企业。比如一个企业借款1亿人民币,出借人平均出借10万的话,就需要1000个这样的出借人去对标这单一的一个企业。一旦企业发生风险,这1000个人都会受到波及,平台也是没有这么大的资金实力去偿还的。
所以在2017年到2018年,很多做企业贷款的平台由于这两年经济环境不好,小微企业倒闭的多,坏账率飙升,都出现了违约暴雷的情况。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些和前面那些暴雷是不太一样的,他们是有真实的资产,这种通过法律手段在企业破产之后清算,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追回来一部分的。风控好的平台全追回来也是有可能的。红岭创投就一直在跟企业要钱,这个红岭的出借人是知道的,还有冠群驰骋,也是,只不过冠群驰骋比较不尽人意的就是让投资者自己去跟企业要钱,要回来就可以优先对付。这个确实是有点耍无赖的了。所以,在2017年一直到2018年末,由于企业贷款暴雷的也不在少数,这又是一波暴雷潮。
本以为这下可以结束了吧,结果还没有。在2019年初,一些上线不了银行存管的平台,无法取得ICP许可证的平台、感觉备案无望的平台,纷纷发布良性退出公告,希望在完成出借人兑付工作之后彻底退出。这一波良退老百姓是不太接受的,都直接跟跑路并入一列,大家纷纷赎回或者债转,希望快速上岸。于是,一些支持赎回政策的平台在这最后一波被彻底赎死了。本来的良退也就变成了暴雷。因为假如出借人借款给借款人是3年期限,钱已经给人家了,我们是没有办法在一年半的额时间要回来的,因为人家已经花了。这个时候赎回就是平台用自身资金在垫付,但是当赎回的人多了,垫付不起了,赎不回来的开始闹事,经侦介入,也就是相当于暴雷了。最后的结果就是经侦去替各位要钱了。但是由于经侦数量有限,办事效率也不是那么高,所以时间会比较长而已。
好了,以上就是当前P2P行业暴雷的所有故事了。不知道今天的科普,各位了解了没有?